南方日報訊 (記者/楊磊)“三化一平臺”的國際化該如何打造?國際化灣區名城建設從哪著手?17日,第四屆國際化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來自中外的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國際化灣區名城”主題建言獻策。
  當天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化城市建設研討會不僅吸引了深圳四套班子領導參加,還邀請了包括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執行官肖恩·倫道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坐而論道。
  16日晚,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會見並宴請了出席研討會的嘉賓。王榮說,深圳是經濟外向型城市,近年來,深圳加快與國際社會互動和走出去步伐,更加需要向國際先進城市學習。當前,深圳正在著力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希望嘉賓們經常關註深圳,為深圳發展出點子、獻良策。
  深圳市市長許勤出席研討會並致辭。他說,“灣區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和國際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特征,國際灣區名城也是國際化城市當中的璀璨明珠。今年初,深圳明確提出聯手周邊城市,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這既是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海洋經濟戰略,也是統籌謀劃深圳的城市定位、規劃佈局和未來的發展目標,推動深圳更高質量、更高層級的發展。
  許勤說,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深圳毗鄰港澳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具有發展灣區經濟的領導優勢和經濟基礎。如果從粵港澳大灣區來看,整個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1.3萬億美元,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在同一個水平上。貿易總額達到了1.5萬億美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了6000萬標箱,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灣區經濟,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
  許勤表示,深圳建設國際化灣區名城,就是要放在世界灣區經濟的大格局下,來思考城市發展,謀劃城市發展。深圳發展灣區經濟,要突出前瞻性,更好地把握灣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大力培育新產業,發展新經濟,使深圳經濟特區躋身於世界灣區經濟的發展前沿;要突出開放性,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新格局,進一步建立與國際接軌,更加公平、開放、透明的規則體系;要突出集聚性,加快打造高端資源配置的重要樞紐;突出協同性,形成推進灣區經濟發展更廣泛合作的網絡,探索成立灣區城市的聯盟,進一步加強與舊金山灣區等世界一流灣區的溝通交流合作。
  聚焦
  前海:
  合同利用外資占全市六成
  南方日報訊 (記者/張瑋)17日下午,2014深圳國際化城市建設研討會在前海展示廳舉辦了前海灣區專題分會。前海管理局副局長何子軍表示,在我國“漸進式改革”中,前海作為特區中的“特區”,雖然只有15平方公里,但承擔著摸索中國改革開放和產業升級路徑的使命。“不管前海未來效益有多高,其產出的GDP也是有限的,但在制度創新上,如果能為國家探索新經驗,其價值將不可估量,所以前海是把對制度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為最重要的突破口。”
  “現在已經同步啟動了52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總投資將近450億元。按照目前時序,2017年前海的基礎設施大部分能夠完成。同時,在前海的土地商業開發上,已經出讓土地16宗,建築面積407萬平方米。再加上原來已經動工的,未來3年內,這裡將有6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可以投入使用。”何子軍說。
  何子軍還透露了前海最新的產業數據,稱入駐的企業已超過1.4萬家,註冊資本超7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跨國500強企業在前海設置的機構超過47家;合同利用外資超過28.9億美元,占到深圳全市的60%;從產業分類上看,金融業是龍頭,入駐企業占到總量的六成。而包括石化產品、股權等方面前海13家要素交易平臺則可輻射整個珠三角區域。
  統籌:楊磊
  ■聲音
  中外專家建言國際化灣區名城建設
  發揮市場作用 提升法治水平
  南方日報訊 (記者/楊磊 鄧翔)深圳離國際化城市還有哪些差距?國際化灣區名城有哪些必要元素?17日的國際化城市建設研討會上,“市場”和“法治”成為專家學者口中的熱詞。這些有著海外工作生活經歷,且對灣區經濟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普遍認為,深圳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政府應該更多地做好公共服務。與此同時,要始終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灣區經濟的發展,吸引更多創新人才的進駐。
  發展經濟要強化法治保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
  和香港、廣州等城市相比,深圳最大的優勢還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需要什麼?資金、金融的支持,土地的供給,但對於深圳而言,這些都沒什麼問題。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要以硅谷為目標,但並不是要立刻吸引到硅谷那個層次的人才,還是要發揮比較優勢,沿著自身產業升級的道路招攬相適應的人才。硅谷的成功對於深圳的啟示有兩點:一是金融自由化程度比較高,另一個是法治。
  法治聽起來抽象,但對於發展灣區經濟,也可以很具體。比如,深圳應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制度安排,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熱情;要強化法律的執行,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法治教育等。
  人才創新價值應得到保護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薩姆·納恩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約瑟夫·班科夫:
  深圳建設國際化灣區名城,首先要註重保護人才的創新價值,在世界許多灣區中,人才都是多元的,他們經常會有一些令人炫目的創新產生,這得益於灣區良好的法治環境,二是保護創新價值,三是提供支持創新所需的資源。只有當知識產權得到尊重併合理的保護,良性的合作機制才能建立起來,也才會有更多創新。
  深圳一直註重創新生態的培育,深圳的華為、中興等企業確實在創新上做得不錯,但與此同時,也不要忽略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在這一點上,深圳應該為更多小企業在創新上給予支持。同時,技術創新也需要配套措施的支持。
  讓市場機制主導灣區發展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
  對於深圳而言,發展灣區經濟要放寬眼界,要把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囊括進來。此外,一個強大的灣區經濟,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深莞惠這三座城市加起來大學也就10所左右,而舊金山灣區的大學多達96所,如果無法供給多層次的人才,灣區的產業機構升級將缺乏後勁。
  瞄準灣區名城,深圳的挑戰是什麼?我想一個是繼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要花更多力氣做好公共服務,比如教育、醫療等問題要解決好。深圳的土地一直比較緊張,未來如何發展教育,要預留出一些空間來。另一個方面,要加強區域之間的協調,讓市場在區域產業規劃中發揮更大作用。
  致力於打造創新中心
  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執行官肖恩·倫道夫:
  國際化大都市有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中心,尤其在人才引進方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我們的大學吸引著全球的高素質人才,企業也一樣。由於人才、信息流動在當地沒有任何壁壘,各種軟硬件環境優良,使得人們來到這裡後自然地覺得,這就是應該居住的城市。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資源,我們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經濟,進而影響城市的國際化進程。
  深圳現在已經比較國際化,有著比內地更開放的人文環境和更適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深圳創新研究成果的轉化速度也很快,這些都是優勢。接下來,深圳應考慮將這些要素自由組合,去建更好的大學,更好的營商環境,提供很高級的基礎設施等等。
  深圳除了要註重改善自身條件,還應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資源,加強同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合作和聯繫,發揮區域整體優勢。
  要堅持開放和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
  深圳不僅要對外開放,同時也要“對內開放”,要用更包容的心態對待周邊的城市、地區,內陸城市的發展和沿海城市發展結合起來,也能使我們做大做強,吸引更多人才。
  此外,建設國際化城市還不能忽視“創新”,尤其是“制度創新”。舊金山灣區的核心力就是創新,他們不僅因為有教育、科研機構,還在於有一套規範化的制度。在制度創新方面,政府不僅要提供孵化器,還要提供一些金融發展的條件,特別是要重視知識保護產權制度的重要性,這是決定著今後能不能成為國際性創新城市的關鍵。  (原標題:讓深圳躋身世界灣區經濟前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wzth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