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鉤紗織情
對於蕭芙蓉女士來說,手鉤紗巾的編織,是台灣早期女性的傳統手藝,其中深藏著女性對家庭事務的一份鍾愛與寄託;長久以來,蕭芙蓉對於手鉤紗懷念的記憶,已佔據了她大半的思緒,這可說是她對傳統農業型態的生活,所擁有的一份感性的體驗。
出生於宜蘭、成長於桃園,而畢業於台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組的她,與兒童美術結下了卅年的情緣;早年她曾不遺餘力地專心推動各項藝文教學,以及籌辦地區藝術文化活動,因而甚少投注於繪畫創作,近年她因深藏於內對創作彩繪一份屬於自我夢想的情愫,在久經沉睡中被喚醒,乃決定放下手邊大部分的教學,重回創繪耕心的領域。
「典藏台灣情」、「織夢的年代」分別是她前兩次個展的主題,也是她以實際繪畫創作的行動,所展現的成果,為編織她記憶中的夢境,描繪出了一份漸漸清晰的影像。
「對熱愛繪畫的人來說,畫最感動的事物是理所當然的」,這句話是蕭芙蓉對自己選擇繪畫景物,以及表現創作風貌最充分、最有力的說明;然而對於如何「探討繪畫本質的理性思考」,也是支持她拾起畫筆、重返畫境的動力和泉源,這和她以往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心境,產生了外放與內聚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八里行蹤」是她最近油畫個展的另一個主題,雖然感覺有些區域性的侷限,不過在創作的題材上,卻仍是以環繞著她依戀、懷舊那將即消逝而又不忍的鄉愁情懷,用一筆一劃塗染出位於八里觀音山腳下與淡水河口,那昔時僻靜小漁村的純樸風情,以及從她坐落河邊新畫室的窗前望出,油然產生一股對日出、日幕如夢似幻地彩霞變化的冥想;當然,在展出的四十二幅畫作中,手鉤紗與傳統石磚、瓦片所搭建的民屋及舊時的街景,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題材。
在蕭芙蓉投注彩繪的六、七年間,曾為了尋找心中屬意的景緻及題材,而走訪各地,對於昔日古老石造磚切的厝宅院落,在歲月風霜的刻畫中荒涼廢棄,卻激起了她另一份濃郁的感懷;對於那些熟悉的景象,也一直是她期盼再尋的一個歸棲之處。
八里的新居,是她鍾情鄉里與編織夢境的桃花源,那裡藏有她鉤織手染的各色紗巾,以及早期使用的生活器皿,更有那可供寄情憑弔,舒發她情思的鄉愁景色。其實真正到八里定居的主要因素,應是尋訪她童年時對河岸的一種感懷,也為了將這種情感融入畫中,她常常乘著清晨及黃昏斜陽照射時,外出收入那投映在心中的景象,並在角度、形態與色調間思索,努力經營一份屬於自己意念的表現,也更希望將彩繪景物的風華,傳達給觀賞者,藉以達到相對心靈意念契合的界點。
藝術作品的風格,來自作者個性的潛質與人生經驗的積累,而在創作繪畫時的情緒交感,也只有繪畫者自己最明暸。
蕭芙蓉以舊時代柔純的性情,在新潮流裡打拼,分外顯得有些孱弱,不過從她的畫作中,我們卻能看到一份擁有剛毅堅定的意念和執著不氣餒的決心;因此,她的畫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wzth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